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六届浙江省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在我院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

2020-11-28

浏览次数:

点击:[]次

11月21日,“第六届浙江省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在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浙江科技学院闻理园隆重举行。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洪岗教授与副校长柴改英教授,以及来自省内外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的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与专业负责人齐聚西溪湿地源流之一的西蜜湖畔,小和山麓,共商新文科、新工科、大外语背景下高校外语学科发展战略。论坛由浙江省外文学会发起,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德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杭州新琦迹英语协办。本届论坛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

一、论坛开幕式

上午830分,论坛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中德学院院长朱吉梅教授主持,我校赵东福校长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洪岗校长分别致辞。赵东福校长代表学校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学校国际化概况。他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各位专家学者多传经送宝,多贡献真知灼见,进一步提升我校外语专业和外语学科的建设水平。作为浙江省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发起人,洪岗校长代表浙江省外文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认为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并向与会人员传达了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最新会议精神,介绍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国外语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情况。


朱吉梅院长主持开幕式


赵东福校长致辞


洪岗校长致辞


二、论坛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外语学科建设的几点想法》的报告。他指出,外语学科发展要不忘初心,要在本校中找到自身定位,融入和推进学校发展,同时还强调要树立学科建设意识,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四大内涵着手规划学科建设,确立专业和学科建设特色。许钧教授就外语学科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建议,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三个角度阐释了规划和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朱振武教授作了题为《MTI 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的报告。他结合自己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学经验,从MIT教学主体的素养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问题、学生学习与论文存在的问题、教学与学习策略、翻译标准等方面讨论了翻译硕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朱振武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具体生动的教学实例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作者和译者等八种关系,并就MTI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做了阐释。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以《比较文学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用丰富的案例细致分析了比较文学之于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意义、比较文学之于扩大外语教师学术视野的意义、比较文学之于增强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的意义,以及比较文学之于提升学生中国语言文化素养的意义。查明建教授指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将为外语教师的学术发展和外语教学的人文化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教授以《新文科与外语教育和外语研究》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以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切入点,指出新时代教育的共同点、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教育和外语研究问题,并强调各高校必须凝练外语学科的特色,要依靠母体学校的特色和发展规划。黄国文教授解读了新文科之“新”,就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和外语研究指明了方向,要依靠母体学校的特色和发展规划,外语专业在母体学校找到自己的定位。外语学科要在本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会有一席之地,这跟许钧教授的观点遥相呼应。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柴改英教授以《新时代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考》为题,利用国家四次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会议,绘制了思维导图,梳理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及脉络,指出需认清新时代专业建设的历史方位。然后基于着力点(内涵式发展)、高素质人力、信息化先进技术、高水平体系(内容与秩序)、方向与目标五大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流专业评价指标来阐述专业建设的内容,最后指出应以OBE理念构筑专业建设的逻辑。

三、分论坛主题报告

分论坛一围绕外语学科建设”主题展开,由我院杨洋教授主持。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法公教授从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现状和日益突出的师资问题出发,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并建议走“外部招聘博士”和“内部派出教师读博/进修”相结合之路。刘法公教授指出,任何大学,任何学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拥有优秀的师资,没有例外。

北京大学原德语系主任、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李昌珂教授结合北京大学德语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案例探讨了“新时代德语专业的人文内涵与创新思路”,李教授认为外语是人生斗争中的一种武器,多元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特别强调创新,为此,应致力于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德语语言能力,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包括历史、社会、哲学、宗教在内的广阔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文学教学,使学生得以最大限度地从“诗人和哲人”创造的德意志文化中汲取营养,有能力最终成为高水平的德语语言、德语国家文化使者和德国问题专家。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从学科概述、学科影响力、师资队伍、近四年建设成果和目前正在着手的建设举措等五方面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如何“把握机遇”“合力而为”“争创一流”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浙江省属高校唯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省属高校唯一“外国语言文学”A类一流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163所参评高校中获得B,并列第33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欧荣教授从办学理念和学院文化、学院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情况,“中外贯通、文化摆渡,教以厚德、学以致远”的办学理念,“外院一家人、学习共同体”的学院文化,以及“三重一大,民主决策、三公开”的制度治院,分工会助力学院发展,获得“中国好工会”;学工线和教学线联动,助力了外语学科的发展,软科学排名连续四年全国前5%-10%,第四轮学科评估B。

我院院长朱吉梅教授分析了本校外语学科因历史短、受所在理工科院校评价体系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基础最薄弱,以及师资队伍“三缺、三多和三低”等因素导致外语学科建设的瓶颈,并介绍了通过采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生、学术和学科的一体化综合发展体系,以及营造奋发进取的学院氛围等应对措施后所取得的初步成绩。“杏坛巾帼 外语筑梦”,2020年外语教学团队被浙江省妇女联合会授予“浙江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本科高校。

分论坛二围绕一流英语专业建设”主题展开,由我院副院长韩晓亚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小琳教授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结合校本方向,凝练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为支撑,培养服务民族事务、具有多元视野与格局的外语专业高级人才的实践与成果。专业建设取得成效,25.5%本科生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19年英语专业四级优秀率38%;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人;学生竞赛获奖增多;基于学科特色的教学成果突出。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蒙兴灿教授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建设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以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家级一流英语专业建设为例,分享了“四段递进”的培养模式“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双导师、学徒制”的实践教学经验。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学生专业基础厚实,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高,培养了一流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琳教授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融合型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商务英语沟通与交流能力为导向的“语言与商务一体化”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有点到面、“项目驱动” “联动教学”“翻转课堂”“中外学生共同体”等构成了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听说、读写、译演等六项技能训练,畅听经典、阅读经典、演绎经典、赏析经典和传播经典等“五个经典”文化项目,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一体化。2019年英语专业四级优良率81.39%,教学科研成果丰硕,2020年深造率达到36%,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服务社会贡献突出,公益云支教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富丽教授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校政企协同育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交流合作等八个方面分享了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内容和举措,并着重介绍了台州学院青大E站项目,通过校政企“三元交互”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商务实战能力,培养“英语+商务”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在考级考证、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以及就业与考研等方面取得实效。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张陟副教授从校院简况、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三十多年来宁波大学英语专业夯实基础、积极应变的发展之路与成功经验。该校英语专业师资实力雄厚,高级职称比例64%,博士50%;2019年外国语言文学软科排名全国第30名。近年来通过采取压缩技能课、增加专业类课程,以及重组课程群等措施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国际化建设,学生深造率逐年攀升,2020年达到36.92%,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专业。

我院英语系主任方小卿副教授分享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OBE教育理念,确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阶递进”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三维一体”的素质要求,完善评价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奖学金与优良学风班数量、科技创新项目与竞赛等均创新高,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攀升,2019年达到92.06%;近三年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9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48项。2017年度在全校43个本科专业数字化评估中,英语专业排名第一,2018年度排名第四。

分论坛三围绕一流外语课程建设”主题展开,由我院副院长王旭莲主持。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余卫华教授以《东方遇见西方:跨文化交际之旅》为题,介绍了其主持的国家级一流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建设经验,从课程信息、设计思路、课程特色,介绍了自己的同名在线课程,将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归纳为理论概念与交际案例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文化素养和语言提高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扩展相结合等。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从一流课程、“金课”的建设内涵出发,以主持的《英语文学名著精读》线下一流课程为例,让听众感受到了一流课程相比传统课程“三个转变”与“四个增加”的内在特色,即从知识传授转为思维与能力提升,从灌输式转为启发式、想象式、创新式,从知识运用转为创造知识,以及增加课程难度(授课模式、考评方式),增加课程深度(教学内涵、视野、境界),增加课程负担(作业量、难度),增加学业挑战度(科研性、前沿性)。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骆传伟副教授以《面向产出的课程实践评价》为题,图文并茂地从课程评价的要素、定量、定性评价的方法、关键环节、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分析等方面阐述了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实践,并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管理办法和外国语学院课程评价制度。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骆蓉副教授以《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为题,介绍了2020年首批国家本科一流课程《英美文化》。从后疫情时期高校多种教学模式展开,从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出发,强调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应以学生“学”为中心,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模式。同时分享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方式,讲解了掌握学习型、技能训练型和研究型这三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后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特色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钱虹讲师以《自主、协作、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混合教学改革》为题,从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创新特色等五方面分享了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建设过程与经验,实施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方法、英汉语言文化与文体鉴赏翻译等“四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秉承“321+”的教学理念,采取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内线下协作学习、课外线上线下实践的教学方法,取得“三高”效果,学生满意度高,翻译获奖率高,专家认可度高。

我院德语系黄扬讲师介绍了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德语语言学》课程建设的缘由与路径,详尽地分享了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式。根据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三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立体化的教学“三结合”和“三延伸”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改善了课堂活跃度,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扩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分论坛四围绕小语种专业建设”主题展开,由浙江省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ZUST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胡一帆副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李媛教授以新文科理念为依据,围绕浙江大学德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依据、目标特点及具体举措四个方面,对德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李媛教授认为,“育人育才”是建设新文科的基本任务,新文科下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必须服务国家战略,注重学科交叉,倡导新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曹霞教授从专业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建设举措等方面介绍了湘潭大学德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到了目前遇到的瓶颈和困惑。曹霞教授指出,专业建设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与努力,未来德语专业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德语课堂与专业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本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德语系主任张晓青教授概述了郑州大学德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定位,重点强调把传统性的专业课程、辅助性的应用型课程、以及依托特色学科开设的中国特色外交核心课程结合起来的课程设置。这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使学生无论在专四专八、还是考研录取和工作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微洁教授从师资队伍、培养目标、改革举措和教学建设举措四个方面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谈到日语专业的特色优势与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下一步的思路与举措:完善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强化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推动内外联动,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社会服务,拓展国际合作。

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主任咸佩心副教授以《“德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初探》为题,阐述了该校德语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专业概况、师资队伍、学分学时及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学生学习任务和目标、国际化合作和德语专业毕业就业方向等,着重介绍了课程设置的内容,指出,德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参考了学校特色,而且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需求,注重培养跨文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最后,我院德语系主任林方博士作了题为《新时代德语专业再出发的若干思考》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我院德语专业的基本情况和专业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我校德语专业再出发的若干思考:一是没有守正、不知来路,应当推进德语学科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二是没有创新、没有出路。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赋能特色专业建设;要丰富形式载体 ,创新方法手段;强化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论坛闭幕式

下午440分,本届论坛的闭幕式由我院副院长王旭莲主持。我校教务处副处长樊燕龙作论坛总结,他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在“新时代”和“新文科”两个关键词背景下,本次论坛以外语为根、变革为魂,内涵建设为本、多元融合为体的大视野、大思路、大格局,顺时而谋,择机而动,集聚省内外外语资源,共商一流外语课程、一流外语专业和一流外语学科建设,体现了高端性、多元性和普惠性三个特质,相信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将为浙江省内高校就如何培养新文科外语人才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成为全国外语学科建设的“浙江窗口”。

最后,下届论坛承办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黎益波讲话,期待来年再次相聚。至此,第六届浙江省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圆满落幕。

(撰稿:王仁雷、徐梁峰、原炜珂、夏雪)